400-8910-119
首页 > 综合资讯 > 学术快讯 > 详情
中科大余彦教授:电纺丝在储能材料中的应用
2024/8/19 15:06:45 admin

在第六届静电纺丝大会上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余彦教授作了“电纺丝在储能材料中的应用”的大会报告。余彦教授介绍,静电纺丝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制备一维纳米纤维的方法,广泛应用于锂/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或电极材料载体的制备。纤维具有较高的长径比、三维交联的网络结构,以及后续处理所获得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孔隙,可以增大电极材料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,从而有效的缩短离子传输距离和促进电子沿着三维网络传输。


Sn-C核-壳结构提高储锂性能

通过调节纺丝液的组成和组分比例及后续处理条件,可得到形貌可控的纤维,如中空、多通道结构等。这种特殊结构更有利于离子和电子的传输。二氧化钛作为一种嵌入型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,由于其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,但其较弱的电子电导和离子扩散能力成为目前研究的瓶颈。



静电纺丝中空纤维提高储锂性能纤维

将材料纳米化之后,会有效缩短离子传输路径,且电极整体的导电性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;此外,研究表明,在TiO2 中引入掺杂、空位等缺陷可有效的提高其电子电导,从而促进钠离子的传输。因此,余彦教授课题组结合静电纺丝方法,通过调控聚合物(PAN,PVP)组分和比例,钛盐作为前驱体及后续的氨气或真空处理,分别制备了氮掺杂和富含氧空位的多通道TiO2 纳米纤维,表现出优异的储钠性能(图一)。通过静电纺丝方法结合后续氮掺杂和空位的引入,可获得良好储钠性能的TiO2 负极材料。该方法简洁易操作,可以将其应用于其他储能材料的设计和制备。


真空处理前后
TiO2 钠电倍率性能比较

余彦教授简介

yan余彦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2006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。先后在美国(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)和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(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Research)从事科学研究工作。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、钠离子电池、锂硫电池等关键电极材料的设计、合成及储能机制。目前在J. Am. Chem. Soc., Angew. Chem. Int. Ed., Adv. Mater., Nano Lett., Energy Environ. Sci.,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,其中有10余篇入选ESI高引频论文,相关文章被Nature, Angew. Chem. Int. Ed., Materials Views China等作为Highlight和封面文章报道。现兼任英国皇家化学会旗下期刊RSC Advances副主编。

网友评论 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,理性发言
回复
查看更多回复
热门排行
1
近日,研究者用取向和随机排列的聚己内酯(PCL)或聚l乳酸(PLLA)纤维制成了电纺丝神经导管。引导桥接了一个10mm大鼠坐骨神经缺损,并在选定的组中添加了一个来自自体间质血管分数(SVF)的细胞移植。
2
南渡北归育人杰,青春百年再出发。2019年10月17日,南开大学将迎来建校百年华诞。百年来,无数人与南开相遇,或在这里经历成长,或在这里奉献韶华,抑或只是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一个南开人。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