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OI: 10.1038/s41598-020-79734-9
颌面部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,骨组织工程技术的兴起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策略。支架作为组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,必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能力。在这项工作中,研究者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含不同浓度小檗碱(BBR)(25、50、75和100μg/mL)的小檗碱/聚己内酯/胶原蛋白(BBR/PCL/COL)支架。系统地研究了剂量对支架形态、细胞行为和体内骨缺损修复的影响。结果表明支架可以稳定释放BBR长达27天。体外实验表明,BBR/PCL/COL支架在25-75μg/mL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,而50和75μg/mL的支架可显著促进牙髓干细胞的成骨分化。将含50μg/mL BBR的支架植入大鼠临界骨缺损处,以评估其体内骨修复的能力。结果表明,BBR/PCL/COL支架比聚己内酯/胶原蛋白(PCL/COL)支架具有更好的性能。总体而言,该研究首次评估了BBR/PCL/COL电纺支架的体内骨修复能力。结果表明,BBR/PCL/COL支架在组织工程骨再生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
图1.支架的形态和元素组成。(A)PCL/COL支架(a)和BBR/PCL/COL(25、50、75和100μg/mL)支架(b-e)的SEM图像。(B)支架的Cl元素组成。
图2.支架的特征。(A)支架的水接触角分析。(B)PCL/COL支架,BBR/PCL/COL(25、50、75和100μg/mL)支架和BBR粉末的XRD谱图。(C)BBR/PCL/COL(25、50、75和100μg/mL)支架的BBR累积释放结果。
图3.在支架上培养的DPSCs的形态和增殖。(A)在支架上共培养1天和3天后的DPSCs的DAPI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。(B)在支架上培养7天的DPSCs的形态。(a)PCL/COL支架;(b,c,d,e)BBR/PCL/COL(25、50、75和100μg/mL)支架。(C)第1、3、5、7天在不同支架上培养的DPSCs的增殖率。“#”是指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的比较,P<0.05;“*”表示实验组之间的比较,P<0.05。
图4.在支架上培养的DPSCs的成骨分化。(A)在支架上共培养7天(a)和14天(b)后的DPSCs的ALP活性。(B)在支架上共培养7天和14天后的DPSCs中,ALP、BMP2、COL-1和Runx2的基因表达。“#”是指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的比较,P<0.05;“*”表示实验组之间的比较,P<0.05。
图5.植入4周和8周后,大鼠颅骨缺损的显微CT 3D重建图像。
图6.植入4周和8周后骨相关参数的定量分析。“*”表示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的比较,P<0.05。
图7.植入后第4和第8周大鼠颅骨缺损的H&E染色。
图8.高倍放大下缺损部位的H&E和Masson染色。F,纤维组织;BO,Bio-oss;NB,新骨;SF,支架。